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彼得·C.布朗 亨利·L.罗迪格三世 马克·A.麦克丹尼尔
不管是朋友圈里年入百万的斜杠青年,还是、喜马拉雅上的大师专家,无一不在刺激着在积极上进的年轻灵魂。有没有一种科学的,符合每个人思维规律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瞬间提升职场竞争力和商业生存力,以此走上财务自由、精神独立的人生。在《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这本书中,你将掌握学习领域的规律:为什么说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哪些“良性干扰”能提习效果/别在无法克服的学习困难上浪费时间/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事半功倍……本书案例丰富,论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认知科普读物。总的来说,《认知天性》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认知科学目前在“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所有成果总结。读者能从中获取的,不仅是切实的学习方法,而且会对人脑的工作机制有更深的了解。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如果学习者能把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分散开,并阶段性地回顾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能记得更牢。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也就越多。
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怎样把检索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换言之,最为有效的检索练习,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决定你今后知识运用水平的,不仅是你知道些什么,还有你如何将你的所知付诸实践。
检索(或者说,实际上是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或是最近的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反思”。在完成一节课或一次阅读作业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如何把这些内容和我的已知联系起来?在练习过新知识或新技能后,你可以问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要想进一步精通,我需要做些什么,或者下次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但研究清楚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而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学习的过程至少可以分成三步:最开始是对短期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时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你的知识在头脑中准备得是否充分,是否能为你所用,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近来是否用过,取决于关联这些知识的线索是否够多、是否形象,以及你是否能利用这些线索及时将知识调取出来。
迷茫不是一件坏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很多人会细细考量任务的艰巨程度,把一切都看得很复杂,导致他们在半路上停下来。”
在生活中,或者说在所有你想有所建树的领域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何时该信任直觉,何时该质疑直觉。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元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的意思)。
记忆与辨识需要“事实性的知识”,这可以被视作比“概念性的知识”低一个层次的学问。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
我们在出生时便带着基因赋予的能力,但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专注与自律:两者是激励的产物,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科学家从实证研究中得知,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以及特定形式的环境干扰,会让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靠。
动态测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骤二:我决心运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接受成功智力的概念。开阔眼界,别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那套学习风格中,要运用你的资源,发挥你的全部“智力”,把你想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练得滚瓜烂熟。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或许人们不能马上想到,和重复复习以及反复阅读比起来,检索练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资源,表现为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这些资源塑造了我们的学习风格,以及我们弥补自己短处的办法。在这些资源中,一些水平差异是很重要的——例如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以及把新知识转化成心智结构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营养会影响智商。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婴儿适当补充脂肪酸,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5~6.5点。某些脂肪酸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而这些脂肪酸恰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它基于轨迹记忆法,这种记忆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指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建立记忆线索。
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通过不断的检索,复杂的资料也能和人合为一体,这时我们便不再需要助记线索了:比如你把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这类概念整合成了心智模型,而这些心智模型可以信手拈来。通过反复使用,大脑会将运动与感知活动的顺序编码,整理成“块”,回忆并应用这些行为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二是每月整理邮箱中收到的后续邮件,或者用问题考查自己,检索自己从研讨会上学到的重点知识。三是联系你的职业协会,让他们考虑按照本书中列出的要点对会员进行培训。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在第一次测验后,推迟的后续检索练习要比立即练习更能强化记忆,
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测验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法,还能实际检测出你对自己水平的判断是否准确。只有当你反复取得成绩,并通过了模拟真实条件的测验时,你的信心才是可靠的。
知识或技能越容易被检索,就越不容易被记住。相反,你在检索知识或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检索练习就越能深化这种记忆。
重复本身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只要有亲身体会,再加上时不时的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就不会被遗忘。
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首先,在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经常被人们忽视。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还可以看一会儿书,然后去学一会儿吉他,再回头看书,因为间隔学习更有利于记忆。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依靠实证研究来考察人类感知、记忆,以及思考的方式。
课前一定要阅读资料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课上在心里回答这些假设问题,从而测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果复习学习指南,找到那些回忆不出或不知道的术语,重新学习在阅读笔记中抄写标粗的术语及定义,确保能够理解参加教授在网上发布的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成一份学习指南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复习和练习间隔开
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生成就是试错。
检索练习有长期好处。如果坚持进行检索练习,比如在大考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效果肯定更好。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检索练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我们在需要时,能将所学派上用场。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反思其实是一种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的练习。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能让人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和检索式学习相比,集中学习遗忘得更快。
单纯的阅读对学习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举例来说:把资料和你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释,或者解释这些资料与你的课外生活有什么联系。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不要因为做对了几次题目,就把某些内容从测验中删掉。如果这些内容确实重要,那么它们就需要练习、再练习。此外,不要相信集中练习产生的临时收效。加长测验间隔,运用多样化练习,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习惯从新经历中萃取出重要原则或规则的人,比那些只能获得表面经验、无法举一反三的人学得更好
分析型智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测验中的问题;创新型智力是我们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实践型智力是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街头智慧”。
自律、勇气及成长心态这些素质才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与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的成功,而智商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要小得多。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编码,同时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它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仅靠直觉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反思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添了学习层次,强化了技能。
事实性的知识是直白的,而更高层次的学问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
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暗示的东西才会被人们记住,而明确表述的东西则不然。
所谓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理解新经验的时候,会自动检索过去的经验。
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
多样化练习——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就是一个例子——能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东西,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