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周岭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1]谢伯让.大脑简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刘未鹏.暗时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M].张定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萨拉-杰恩·布莱克莫尔.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M].周芳芳,曹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卫蓝.反本能[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7. [7]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周岭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9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比如: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每次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的时候,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甚至有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启动,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如果我们再积极些,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许那种紧张就不困扰自己了,我们甚至能从容地“享受”比赛。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
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