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秩序原理
作者:[美]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i)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23612651
发布时间:2025-6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理解美国宪法史的新视角,阿克曼在本书中深描出宪法史上三次“宪法时刻”的来龙去脉。美国宪法的变革并非看上去那样温良恭俭让,而是一种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宪法性的续造的历史进程。在阿克曼的笔下,建国之父并不是保守的文雅之土,正是联邦党人通过建国时刻的革命之举开启了延续至今的美国道路;而在血流成河的美国内战后,林肯与共和党人宣告“自由的新生”,效法建国联邦党人的“违法”实践,才将内战修正案写入了美利坚民族的高级法;美国的现代宪法秩序诞生于大萧条的阵痛中,罗斯福以及新政改革者击败了由保守派骑士控制的联邦最高法院,在这次“不成文的宪法革命”后,放任自由的秩序一去不复返,迎来的是即便里根革命也未能抹杀的以社会正义为旨归的新政自由主义。宪法谁人定,政争岂无凭。阿克曼“我们人民”系列甘阳王绍光苏力王希梁治平一致推荐我要将建国之父...(展开全部)本书提供了理解美国宪法史的新视角,阿克曼在本书中深描出宪法史上三次“宪法时刻”的来龙去脉。美国宪法的变革并非看上去那样温良恭俭让,而是一种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宪法性的续造的历史进程。在阿克曼的笔下,建国之父并不是保守的文雅之土,正是联邦党人通过建国时刻的革命之举开启了延续至今的美国道路;而在血流成河的美国内战后,林肯与共和党人宣告“自由的新生”,效法建国联邦党人的“违法”实践,才将内战修正案写入了美利坚民族的高级法;美国的现代宪法秩序诞生于大萧条的阵痛中,罗斯福以及新政改革者击败了由保守派骑士控制的联邦最高法院,在这次“不成文的宪法革命”后,放任自由的秩序一去不复返,迎来的是即便里根革命也未能抹杀的以社会正义为旨归的新政自由主义。宪法谁人定,政争岂无凭。阿克曼“我们人民”系列甘阳王绍光苏力王希梁治平一致推荐我要将建国之父们拉下神坛,但也不必将他们打入历史的垃圾堆。我不否认瑟古德·马歇尔的观点。建国者并未摆脱他们时代的偏见。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建国者的不朽意义,那么我们不能将他们视为手握终极答案的圣人。专业评论:布鲁斯•阿克曼的《我们人民》三部曲是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宪法学界最重要的著作,引领了数代人的学术思维与关怀。时至今日,“宪法时刻”这一概念依然是美国政治理论的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宪法变革的理解乃至实际操作。该作不乏其批评者,但即便是最严苛的批评者,依然不得不在阿克曼搭建的理论范式内挣扎,处处受限于他的概念体系与基础叙事框架。所谓学术里程碑,不外如是。——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的《我们人民》对外回应欧洲的“制宪权/宪定权”理论,对内回应司法中心主义宪法观,从美国自身的宪制经验中提炼出“二元民主制”这一概念,剖析和展示“人民主权”观念在美国宪制中的动态实践,对美国宪法史叙事做出体系性重构。本书是美国宪法史叙事与理论创新的典范,激励和启发中国学者立足于本国历史与文明经验,建立更具感染力的宪法史叙事。——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宪法为何是美国的宪法,而不仅仅是某种普遍原理在美国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克曼教授的《我们人民》三部曲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应。《我们人民》不仅追溯了美国宪法的历史变迁,还揭示了推动历史“剧情”发展的核心张力。阿克曼的作品不仅为美国和国际读者理解美国宪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文新译本也为中国学界构建本土的宪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记得初次读到《我们人民》开头前两句话的冲击。阿克曼对美国宪法学研究“能否理解自己”的提问和“智识去殖民化”的期许,今天的中国宪法学人也同样需要面对。——左亦鲁,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作者简介:布鲁斯·阿克曼,美国当代宪法学家与政治理论家,1943年出生于纽约市,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年)和耶鲁法学院(1967年),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自1987年始担任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阿克曼教授在政治理论、美国宪政与比较宪法领域内均有卓越的原创学术贡献。他的代表作《我们人民》多卷本被认为是“过去半个世纪在整个宪法理论领域内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