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陷阱
作者:[美] 奥弗·沙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77758
发布时间:2025-9-15
内容简介
高学历失业者为何遭社会性围猎?美国知名社会学者、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深挖长期失业问题背后的系统性原因139场真实访谈×12年社会学实证研究剖析优绩主义神话×引发全球打工人共鸣——————————————————【内容简介】当所有人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失业便是一种“原罪”名校博士送外卖、大厂高管失业开网约车,当“35岁现象”遭遇经济下行,星巴克和图书馆坐满了失业的中年人……这些曾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为何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隐形人”?“你失业,一定是你不够好。”社会的偏见像一张无形大网,将他们困在自我怀疑的怪圈里:应聘时,被招聘者质疑“6个月没找到工作,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社交时,既想通过人脉寻求工作机会,又怕显得自己过于功利;聚会时,被朋友问及“现在做什么”,以“基本决定退休了”来避免尴尬;甚至连婚姻也因经济压力和偏见而...(展开全部)高学历失业者为何遭社会性围猎?美国知名社会学者、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深挖长期失业问题背后的系统性原因139场真实访谈×12年社会学实证研究剖析优绩主义神话×引发全球打工人共鸣——————————————————【内容简介】当所有人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失业便是一种“原罪”名校博士送外卖、大厂高管失业开网约车,当“35岁现象”遭遇经济下行,星巴克和图书馆坐满了失业的中年人……这些曾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为何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隐形人”?“你失业,一定是你不够好。”社会的偏见像一张无形大网,将他们困在自我怀疑的怪圈里:应聘时,被招聘者质疑“6个月没找到工作,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社交时,既想通过人脉寻求工作机会,又怕显得自己过于功利;聚会时,被朋友问及“现在做什么”,以“基本决定退休了”来避免尴尬;甚至连婚姻也因经济压力和偏见而变得岌岌可危……但失业,真的是失业者的错吗?招聘偏见、社交压力、社会歧视、自我否定层层滋生,逐渐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污名陷阱”。这种陷阱源自全社会对优绩主义的追逐与推崇——仅认可世俗成功,从而轻易否定失业者的全部人生价值。美国知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带你走进139位失业者的真实生活,用社会学的利刃戳破优绩主义的神话,为每一个落入污名陷阱的人指明突围之路。如果你正经历职业崩塌的痛苦,或试图认清“努力就有回报”背后的社会残酷真相,这本书会让你看见:失业不是个人的失败,而避免落入污名的陷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与公平。——————————————————【编辑推荐】1.139场真实深度访谈,直击高学历失业者的多重求职困境“长期失业,一定是你有什么问题。”“你究竟有没有认真在找工作?”“白上这么多年学了。”“名校毕业,还能找不到工作?”“我要不要降低薪资期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像个乞丐。”“失业后也逐渐和前同事或朋友失联了。”“也许我没自己想象中那么优秀。”失业者自述+招聘官“证词”,双重视角撕开职场丛林残酷真相。招聘偏见、社会嘲讽、家人失望、朋友不解、内心挣扎、尊严尽失、情感孤立、自我怀疑……本书作者用鲜活的个体故事与大数据,揭示失业污名如何将人拖入财务、情感、人际关系的三重深渊。2.跨国视角剖析失业背后的共性危机,激发全球打工人共鸣职业地位必然反映个人价值吗?求职失败=个人失败?从美国失业潮到中国“35岁现象”:为何越努力的人越可能深陷“污名陷阱”?本书以跨国视角,剖析裁员潮背后的共性危机,激发全球打工人的深刻共鸣。3.用社会学利刃戳破优绩主义神话,助失业者对抗外在与内化的污名当“污名”演化为吞噬尊严的系统性陷阱,优绩主义如何将失业者钉在耻辱柱上?美国知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从经典社会学概念切入,12年社会学实证与研究、批判与指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优绩主义神话的核心——“对个人控制力的虚构”。本书不仅揭露失业的污名在当代社会如何升级为结构性困境,摧毁劳动者的身份认同与生存尊严,更为失业者指明突围之路,为优绩社会开出刮骨之方。4.跨领域专家、知名作家倾力荐读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袁凌(知名作家)、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诚挚推荐。——————————————————【名人推荐】名人推荐如果说劳动力市场两极化是理解美国社会分化和政治分裂的一把钥匙,高学历和有经验的劳动者的失业则提供了另一种经验,展示美国式优绩主义以及中产阶级生活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超越美国经验来看,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技术性失业的长期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日益破除传统的优绩主义范式,业已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诸种新表现。因此,阅读本书对知己知彼有助益。——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污名陷阱》一书很值得一读。它虽然通俗易懂,却深刻地揭示了失业人群由于其失业经历在找工作中的艰难困境。他们的失业经历成为其身上不可磨灭的“烙印”,在求职市场中被标识为一群“劣质”求职者,即使他们有高等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只要被烙上这一“烙印”,也会受到招聘者的歧视和冷落,以致陷入失业的“死循环”。而且这种“烙印”给求职者带来的伤害,不仅存在于就业市场,还会蔓延到人际交往中,进而导致其自身能力认知和人生前程的迷茫。——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年失业的沉重,它包含的现实与心理悲剧深度,以及背后的社会操控,在本书中层层深入,一览无遗。让人感动的是,当“35岁现象”已被我们视作常态,却有人这么认真地关注一群年过半百的失业者,并且亲身下场来帮助他们。非虚构写作由此达到了知行合一。——袁凌作家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为何也会深陷长期失业的泥沼?《污名陷阱》聚焦这群看起来最不该失败的求职者,揭示了“失败者”污名如何在结构性不平等中形成,又如何悄然渗入个体的自我认知,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羞耻感。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制度性失业的社会学力作,更是一份对劳动尊严与就业正义的深切呼吁。——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