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作者:胡岳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79981
发布时间:2025-7
内容简介
一部呈现清代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总态势的货币经济史力作,以“银钱比价”为切口,揭示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学术著作。全书从银价、钱价和银钱比价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清代银钱比价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银钱比价非某单一价格种类,而是“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基于海量史料,作者重绘了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以银钱比价为切口,书中还着重探讨了银钱比价形成的复杂机制、比价波动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官民双方的应对策略,深刻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1.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货币经济史力作。银与钱本质上是独立的两种货币,银两与制钱各有其价值又有比价,此三者是理解清代银钱体系,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的核心概念,本书以银...(展开全部)一部呈现清代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总态势的货币经济史力作,以“银钱比价”为切口,揭示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学术著作。全书从银价、钱价和银钱比价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清代银钱比价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银钱比价非某单一价格种类,而是“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基于海量史料,作者重绘了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以银钱比价为切口,书中还着重探讨了银钱比价形成的复杂机制、比价波动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官民双方的应对策略,深刻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1.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货币经济史力作。银与钱本质上是独立的两种货币,银两与制钱各有其价值又有比价,此三者是理解清代银钱体系,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的核心概念,本书以银、钱、银钱比价三个核心概念为中心,揭示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2.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作者通过分析官方档案、地方账簿、报刊数据、笔记文集等史料,重绘了清代从1644年到1911年逐年全国各省(十八行省加京师)的银钱比价数据系列,为目前所见最完整、最全面。3.提出“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框架,以解释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官方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列形成所谓“双轨”,而在各价格体系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细分价项,是为“多轨”。“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是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将银钱比价视为单一市场均衡的简化视角。4.观照时代与个体,解析银、钱双货币运行下,经济社会的种种日常。货币制度和银钱比价的不断变化,影响所及包括政府财政收支、市场物价、商贸往来等方面,也会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个体的日常经济生活造成影响。5.通过跨学科方法与多元史料的运用,将既有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立足于海量史料,同时采用大数据历史统计法、货币经济学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方法,完成了这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富有创见的清代货币经济史力作。岳峰的这部专著共有70余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八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四章是对清代银钱比价的一个数据研究和各省历年比价数据的重建,而后四章则是对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及社会各方对波动的应对等方面的质性研究。这两个部分其实分开来各自单独就是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和容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对清代银钱比价做过完整系统的数据系列,因为这项工作的难度实在太大,而岳峰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他重建了有清一代从1644年到1911年逐年各省(十八行省加京师)的银钱比价数据系列。受史料限制,这个数据系列还是有不少年份和省份的空缺,特别是在清前期。但这已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有的最为完整和全面的清代银钱比价数据系列了。它把前人所做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部专著的出版将会是清代货币史和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昶编辑推荐:本书是一部扎实的清代货币经济史实证研究专著。作者既承续了前辈学者对中国货币史、经济史的传统关注,又回应了全球经济史领域中的现代意识与理论思考,以“银钱比价”为切口,聚焦清代货币体系的核心矛盾——白银作为全球货币与铜钱作为本土货币的双重属性及其互动,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银钱比价的“双轨—多轨”价格体系,补足传统清代货币史研究中的相关短板,同时回应“大分流”与“银线”理论研究中关于“中国经济如何被纳入全球货币体系”“内部货币制度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等关键议题,将既有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总而言之,本书对于理解清代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的内外逻辑、近代社会转型的各方动力、传统中国货币制度的遗产,乃至当今国家货币制度与经济管理,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本书依照“银钱比价的分地区数据整理、分析,银钱比价形成和波动原因探寻,银钱比价波动的影响,官方及民间对波动及波动影响的应对”这一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对清代银钱比价波动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研究。揭示了钱价、银价、银钱比价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密切关系,并由此提出银钱比价非单一价格种类、而是一种“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的解释框架。作者通过系统的历史数据整理和国内地域空间分析,将清代银钱比价长期变动形态以咸丰三年(1853)为时间界点,划分为前后两种:1853年以前,银钱比价波动总体呈底部较宽的U型态势分布;1853年以后,银钱比价波动呈现为一向右后方倾斜的W型状态。又在这两种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1个阶段,其中有6次较为明显的银贵钱贱阶段,5次较为明显的银贱钱贵阶段。由此证明,有清一代,自始至终存在一个全国性的货币市场。在此全国性的货币市场中,纵使各地区间存在基数或平均数高低、波幅大小及银钱贵贱转变发生迟速的细小差别,并不影响银钱比价全国总变动态势的总体一致。此一结论,对于既往有关清代全国范围内银钱比价走势之相关研究而言,可谓是总体认识的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