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的思想
作者:[美]薇薇安·索布恰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47479
发布时间:2025-7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我们与世界的所有关系,都从我们拥有一个感觉中的身体开始。在图像淹没日常、技术包围生活的当下,我们不断“观看”,却越来越忽略身体真实的感知与在场。我们身体的触动、欲望、脆弱、疼痛、缺席……是否被我们认真地对待过?我们是否还真正“活在身体里”?★我们不是抽象的“观看者”,而是以身体回应影像、回应世界的感知者索布恰克结合现象学理论与自身患癌、截肢、佩戴假肢的身体经历,向我们揭示:观看从来不是纯粹的视觉行为,而是一种全身性的“具身经验”:当我们观看影像时,我们的手指、神经、呼吸、疼痛、欲望、义务和感知力,都在参与这场看与被看的“身体对话”,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感知者。★技术不是中性的工具,而是与我们的身体、欲望、记忆、文化经验密切交织的现实存在从打字机、键盘、触摸屏,到剪辑、虚拟现实、数字图像……生活在技术构造的空间中,我们早...(展开全部)【编辑推荐】我们与世界的所有关系,都从我们拥有一个感觉中的身体开始。在图像淹没日常、技术包围生活的当下,我们不断“观看”,却越来越忽略身体真实的感知与在场。我们身体的触动、欲望、脆弱、疼痛、缺席……是否被我们认真地对待过?我们是否还真正“活在身体里”?★我们不是抽象的“观看者”,而是以身体回应影像、回应世界的感知者索布恰克结合现象学理论与自身患癌、截肢、佩戴假肢的身体经历,向我们揭示:观看从来不是纯粹的视觉行为,而是一种全身性的“具身经验”:当我们观看影像时,我们的手指、神经、呼吸、疼痛、欲望、义务和感知力,都在参与这场看与被看的“身体对话”,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感知者。★技术不是中性的工具,而是与我们的身体、欲望、记忆、文化经验密切交织的现实存在从打字机、键盘、触摸屏,到剪辑、虚拟现实、数字图像……生活在技术构造的空间中,我们早已不再用“原始身体”感知世界。当我们“通过技术感知”,我们是否也成了技术的产物?索布恰克提醒我们:技术不仅延伸了我们的身体,也重塑了我们的感官秩序与时间经验。我们需要牢记的是,技术起源于具身化的人类条件。★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的身体感知时,才可能真实地面对他人的身体经验我们能否在观看中保持对“他人之痛”的伦理敏感?在去肉身化的影像中,身体被简化为“符号”或“隐喻”,死亡、灾难与他者的痛苦也往往被消费化、审美化。索布恰克重新界定了“观看”与“责任”的关系,主张一种基于具身感知的伦理:真正负责任的观看,不是猎奇、不是旁观、不是抽象的同情,而是身体对身体的回应。●我们不仅“有”身体,更“是”身体正是这具感知、反应、行动、受创、联结的身体使我们与世界、影像、技术、他者发生关系【内容简介】在高度技术化与图像主导的当代,我们的身体还如何“在场”?本书是一部从“身体”出发横跨多个领域的影像文化研究力作。作者薇薇安·索布恰克将现象学哲学与自身具身经验相结合,通过电影、纪录片、视觉文化、假肢、手术、技术物、感知逻辑等多样场景,探讨我们如何以“活体”经验世界并承担责任,在图像文化中重构感知与伦理。本书分为“可感的场景”与“负责任的视觉”两个部分:“可感的场景”探讨我们如何在不同媒介与空间中以身体定位自我、生成意义;“负责任的视觉”则进一步延伸至身体的伦理责任与感知限度,最终指向身体与客体之间不可分割的感知共鸣以及一种肉体与物质世界关联模式的现象学——客体间性。这是一本兼具理论锋芒与人文温度的书,它不仅挑战主流理论对身体的抽象化,也唤醒我们对肉身经验的重新尊重,还原身体作为人类经验的起点、作为“活体”对世界的感知与回应之核心地位。【精彩段落】在玻璃(屏幕)中,形象毕竟是浅薄和虚幻的,就我而言,我的根基在于肉身的厚度和生命的活力,在于无尽变化之下的实质,而不是被复制的表面。因此,现在每当我开始盯着镜子里的新皱纹、细纹或白发时,每当我羡慕屏幕上的年轻面孔时,我很快就会想起,镜子或屏幕对面的我并非在不断变老,而是在不断生成。只有通过赋予我们肉体的限制性与可能性以价值,以及接受必死性带给我们的沉重与优雅来接纳活体所有的脆弱与不完美,我们才会活完这个或无穷个世纪。无论是强烈的情感还是伦理态度都基于生活的感觉以及对人类身体的感觉,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物质客体而被人拥有或与其他东西一样被人分析,而是作为体验和感觉其自身客体性的物质主体,它有能力为别人流血、忍受和受伤,因为它能够感知其自身遭受苦难和疼痛的可能性。【名人与媒体推荐】本书文笔酣畅淋漓,感人至深,始终如一地展示了究竟什么是“具身化的电影批评”。索布恰克坚持不懈、慷慨激昂、极具说服力,她试图展现电影的观赏性如何超越视觉。该书学术水平卓越、条理清晰、文风成熟、引人入胜、精雕细琢,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帕特里斯·佩特罗(PatricePetro),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电影与媒体研究教授这本书精彩地传达了索布恰克工作的现象学目标,是对该领域的重要学术贡献;同时,它通俗易懂,读来甚至有趣到令人震惊。字里行间,一位充满智慧、能言善辩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始终沉浸其中。——琳达·威廉姆斯(LindaWilliam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影与媒体及修辞学教授一本亮眼的散文集……索布恰克通过从熟悉的领域中提取的具体实例,配以敏锐的女性主义幽默,有效地实践了现象学写作方法。——《电影评论》